一、氯化钙对釉浆基本性质的影响
一般釉浆中生粘土添加量为3~5%,其他为瘠性原料。因此,氯化钙的加入,立即与具有特殊结构和性能的生粘土发生作用,从而引起釉浆性质发生改变。
1、粘土颗粒在釉浆系统中的状态
粘土加水以后,形成胶体—-悬浮体的混合体,通常称粘土——水系统。粘土的胶体化学性质会影响釉浆系统的物理和物理化学性能.这是因为颗粒的数量对流变性能的影响并不是很大,在极稀的溶液中甚至与颗粒的数目无关。由于粘土颗粒的电性质和离子交换性质及吸附作用,因此在制备好的釉浆中粘土一般呈胶团结构(如图一)。以粘土颗粒为中心形成胶核,表面带有电荷,这种带带电离子依靠静电引力,吸引溶液中的反离子而构成扩散双电层。电位离子一般是OH-,反离子可以是H+,也可以是溶液中的金属阳离子如K+、Na+、Ca2+、Mg2+等。溶液中所有的反离子都能发生溶剂化作用——水化作用。由于带电胶核对极性水分子的静电吸引,水分子按一定取向排列在胶核周围。这种定向排列作用,随着与胶核表面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弱。最靠近胶核的水分子定向排列最强,它们构成水分子的定向层——水化膜,厚度约为3~10个分子直径。水化膜的水分子与粘土胶核结合牢固,以致形成一个整体,可以在介质中随胶核一起移动,这种水称为“牢结合水”。在水化膜外面,是扩散层水膜,它们的定向作用已经减弱,与粘土胶核的结合力也较小,故称“松结合水”。在“松结合水”的外面是自由水,它们排列混乱,不受定向作用的束缚。这三种水的比例,对釉浆流变性质有很大的影响。